過去都在資訊產業工作,看的書籍大多是商業類、心靈成長類的書居多,後來到了電商平台做商品經理,加入了行銷類的書,現在轉換跑道到保險業,又加入金融類書籍,不過都沒有養成寫筆記或心得的習慣,創立這個布落格是三十歲前去澳洲打工度假而設,時間一轉眼過了十年,中間這十年沒有經營,隨著來到40歲這個槛,很多想法隨著改變(哈,從排斥保險到自投羅網加入保險也是360度大轉彎)。我一直都相信閱讀是培養獨立思考很重要的因素,每個人會塑造出一套獨特的見解來看世界上所發生的人事物。閱讀最大的收穫來自於分享,透過分享把吸收的內容做出整理,也增加記憶,所以我開始來寫讀書心得。

 

金融業者不能說的理財詭計:高層自白 如果這些投資商品能賺,銀行、券商自己早就買光了。理財、保險、年金,他們悄悄這麼做。

作者: 坂下仁宮大元

譯者: 黃立萍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7/12/04

圖檔來源:博客來

1.jpg

 

這本書要強調的金錢定理,有以下三條法則:

1.只要正確分散,錢就會安全的增加

2.手續費和稅金越少,錢就越不容易減少

3.只要運用複利,就能加快金錢增加的腳步

 

下面這題,請大家可以回答看看:

為了增加資產,『資產OO』非常重要。請問『資產OO』是什麼? 

A.資產管理

B.資產安全

C.資產運用

---------------------

答案是:B.資產安全 (你有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嗎?)

 

[存款利息太低,你要不要....]這句話,你是不是覺得很耳熟,金融業的廣告或理專,常常對我們灌輸這樣的觀念,所以我們以為資產要運用,但金融先進國家英國的理念是:所謂的資產,是應當要保全之物。為了保全資產,關鍵在於管理,要由自己負起責任來執行。我們應該找出真正能增加財富的專家,將運用資金的工作託付給他們。

歐美專家的常識—任何人都無法預測未來。既然無法預測股價和匯兌,那麼想辦法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努力,並不會獲得回報。所以主流的做法是一面正確的分散資產,同時調整彼此之間的平衡,藉以安全的增加財富。

 

這四種分散投資,銀行從來不講

第一種:不要把所有存款都放在同一家銀行裡,要將存款對象分開。因為台灣的存款保險上限是三百萬。

第二種:種類分散—股票、債券、不動產等性質不同的商品分散資產種類,作者推不動產很保值可對抗通澎。(我:不確定他有沒有考慮到少子化及青年低薪問題?)

第三種:貨幣分散—除本國貨幣外,持有美元、歐元、英鎊收付的資產

第四種:時間分散—錯開購買資產的時機,他建議採時間分散投資,會比一次大筆投入的效果好,安全性也會提升。(我:一筆投入看似可以買很多,但投資期間長的話會有高低起伏,就無法在低點買進去平均成本,反之定期投入資金,就可能在低點時也買進,可降低成本)

 

有錢人絕對不買投資信託商品和投資型保單—歐美國家都將資產保全的工作交給正牌的專家,但在日本的銀行和證券公司推薦的商品,手續費都相當高,獲利表現卻差強人意,因為少有能增加金錢的正牌專家。(我:台灣也是,銀行理專的專業度非常令人懷疑,甚至都沒在閱讀經濟趨勢,自己也沒有在操作金融商品的感覺,只會用公司教的話術去說服客戶買商品,並沒有資產保全的概念,超級可怕)

 

年金難以指望,加劇中年不安—作者在指政府的退休年金,讓中年人會更加不安,因為愈領愈少,或者領到的錢只能過一般生活或基本生活。我個人是很推崇商業年金來做退休規劃,在另一本書: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作者Frederick Vettese就用精算師的角度去舉證各種老後退休會遇到的風險,他是認同商業年金險規劃退休的,有時間我再來寫這一本的心得,不過全球景氣的關係,目前的年金險愈來愈不划算。

 

下圖是二種退休年金—上方個人退休金專戶是企業和員工自提的部分(我非常鼓勵自提退休金),下圖是勞保退休金,這就是新聞一直說勞保退休金要破產的原因,這個一直造成大家恐慌,但除了恐慌外,你自己做了什麼準備?

年金.jpg

 

這張圖很有趣,但是我覺得騎脖子年代,應該會是一個年輕人要揹二個老人,現在太多家庭不生或生一個的狀況

勞保.jpg

 

婚前該籌備的是老後,不是婚禮—這句話我非常認同,因為我自己晚婚,另一半又有財務狀況,我們即將有小孩出生,我40歲,我老公48歲,小孩0歲,所以我跟其他女生的想法不同,我沒有想要夢幻的婚禮,我想的是未來生活怎麼過?我要怎麼規劃財務安全的方案,因為大人距離退休很近,小孩卻很小,怎麼樣二邊不會互相成為負擔?我沒有因此就縮緊褲帶過生活,只是不再一昧的追求小確幸,還天真的想未來會船到橋頭自然直,唯有超前佈署才能因應終會到來的退休那一天,所以攤開老公的財務狀況逐一分析調整,可以先處理的就開始執行,沒有無法處理的問題,只有處理的決心,所幸半年後終於由負轉正,也讓支出壓力減輕。

 

金融機構從不買自家經銷的投資商品,那你買什麼?(我:這句話很值得思考,就我們從新聞所知,金融機構都是買不動產、股票、債券,但它們不會買基金和投資型保單)

 

按月分紅?其實你領的是自己的本金—銀行絕對不會說:只要買了投資信託商品,就一定會賺錢喔。而是說:就算存在戶頭裡也幾乎不會有利息,要不要轉成投資信託商品呢?用這樣的話術來誘惑客戶,看到你有動搖再補一句:每個月都能領到紅利喔!通常很多人就陷進去美妙的幻想裡了,根本不會想到支付紅利的方式可能會耗盡本金,連儲蓄的功能都沒有了。

 

今後的房貸,是壓榨年輕人的集資機器—這篇是作者覺得大家都在討論:究竟是購屋好,還是租房划算?對此感到不可思議。在日本的現況及他的觀點下,認為人口持續減少,即使30年後付清房貸,日本喜歡買新建住宅,老宅會失去價值,而且土地會貶值,所以還是被銀行剝削了。(我:我自己是認為台灣目前房價被炒作的過高了,台灣也是人口衰退的問題,未來小孩會繼承房子可能是一棟以上,但也會出現小孩未必會住老宅,因為現在年輕人喜新厭舊的態度很明顯,賣掉老宅換新房子的機率很高,前陣子跟房仲聊天發現,現在30歲左右的夫妻買房子,若是中古屋會考慮買在十年內的房子,太舊的不考慮了,換到我自己買屋的需求上,也是選擇十年內的中古屋,因為若我再住20~30年,加起來就30~40年了,到時已經很難脫手了,但到底該不該買房呢? 我覺得收入條件可以的情況下:可以買自住、自住、自住的房子,因為到老總是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比較適合,而且你若是房東會想租給老人家嗎?因為沒付房租你敢狠心趕他走嗎?如果生病呢?如果最後死亡呢?我是不敢啦。但我不會把買房的預算拉太高,不要去買超出自己財務的房子,不要因為房子讓自己過可憐的生活,然後只能一直羨慕沒房貸、沒小孩的人可以到處遊玩。記得財務安全裡要把種類分散,不動產也是一環,但它佔比也不該過高。)

 

分散投資時,以ETF、REIT取代債券—最重要的是要將儲蓄金分成好幾部分來持有。(我:我自己的財務規劃裡也有以ETF和股票來做一部分的持有,不是把錢全部放在銀行裡)

 

自動定存,善用複利—自動定存就有會有錢自動存起來,而且固定壓縮你的消費支出。如果沒有自動,我們都會習慣先支出消費,看剩多少再存多少,通常只會透支不會有剩錢,因為人的欲望很可怕的。透過時間的複利會滾出很大一筆錢。一旦上了年紀,你就和年輕時不同,再也無法勉強自己了。到了老年,即使心想[錢不夠了,來努力賺錢吧],也無法隨心所欲的辦到。人生只有一次,相信在最後一段路,你一定想要安穩、放鬆的過日子,再為人生畫下句點。只要運用複利,就能為你帶來愜意而安心的老後餘生。

 

出國旅遊別只想美食,去銀行買保險—作者覺得國內的保險公司都賺取太多的手續費價差,所以建議去國外買保險。(我:曾經有學姐跟我說過國外的保險商品比台灣便宜非常多,但要飛一趟美國才能購買,所以這個就各自判斷了,因為跟作者一樣出國旅遊去辦理很順便,但是若未來涉及有理賠的保險商品,家人有能力處理嗎?會不會耗時耗力又耗金錢?這個我沒有實際操作,所以不甚了解。)

 

壽險在吸你的血汗錢—這篇作者提到最要命的情況是,保險公司不會從發生意外時的必需保險金來推算,而是從你能繳付的金額來計算。(我:我必須說作者就是標準的銀行人員考有保險證照,但卻亂賣的代表;因為保德信就是從發生意外時必需保險金來推算並規劃保險方案,但本土保險公司卻積極在推儲蓄險和醫療險,導致很多人面臨最大風險時,根本無法透過保險來降低損失;但我也必須說就算我逐一和客戶探討必需保險金,很多人還去跟別人買保費便宜的商品,根本不在意發生大風險時真正必需的保險金。)

 

書本最後作者列了一些省錢建議:

1。手機—用費率便宜和移除所有加值服務

2。省水省電—用省水型水龍頭,LED省電燈泡可以把水費、電費省下來

3。剪掉信用卡,改用簽帳信用卡—這樣就無法過度消費,若用信用卡就要堅持一次繳清帳款,千萬不要有循環利息的分期付款或現金預借的服務,不然錢就會逃離手掌心。

4。集中點數和現金回饋—現在有很多網站、信用卡都有現金回饋,集中消費也會省錢

 

最後這一句話非常認同:

家人的幸福、老後的安心自在、不為錢庸庸碌碌的生活,都不會從彼端向你走來。唯有你自己朝向幸福邁步走去,才能讓這件事化為現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ndy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