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去富邦銀行辦事情,櫃台跟我推銷商品,於是我寫了對話內容放在臉書上,後來有人貼新聞說跟我的內容很像耶,於是我決定來寫這一篇理專話術,如果你很愛買銀行推銷的商品,請務必做功課買對東西

 

櫃姐:我們有美元固定收益的產品你要不要參考?
我:好,給我DM
(理專出現帶走我)
理專:攤開DM,這個每年可以固定5%領息(是富邦人壽的投資型商品DM)
我:這個5%是我的本金吧?
理專:如果投資收益超過10元就有5%
我:若沒有,就是我的本金吧?
理專:不接話
我:要有5%收益這個投資在什麼地方?
理專:股票和債券
我:股票和債券是哪些類型?
理專:手比DM組合表
我:哇,高風險債券好可怕 (我看到寫高收益債券和投資型債券)
理專:嗯,這是高收益債券,而且我們富邦也是投資型債券等級
我:政府公債只有1%左右,這高收益就是高風險,難怪有5%,所以有可能會虧掉本金
理專:如果你有一筆錢不會自己操作,透過銀行操作就有5%配息
我:但我不想虧本金
理專:你也在同業,那你家有多少?
我:我們曾經有保證配息的商品,但現在沒有了(心理os:若有像你這樣的商品,我也不會昧著良心賣,虧別人的錢)
 
這是我實際在富邦銀行真實的對話內容,理專根本沒有充分揭露風險,只一再灌輸和強調5%配息,但不問也不會主動說要獲利每單位超過10元美金才有,現在的投資環境變化多端,很多人的錢放在銀行定存才0.8%左右,所以新聞一直鼓吹大家要投資,不然錢會愈來愈薄,可是投資有賺有賠,理專如果真的要專業,應該要把損益風險都攤開跟客戶說清楚,讓客戶自行判斷評估,而不是一昧強調樂觀成長穩定獲利5%配息這件事。
 
下面是新聞內容:

【高息基金假象1】繡學號阿嬤投資血淚 理專說可月領3萬卻害她慘賠200萬老本

 

多年前林阿姨接觸配息型商品,之後每個月存摺都有錢入帳,金額不固定但估算配息率有7、8%;「但後來入帳的利息越來越少,就請別人幫忙看,一看大驚,才知道兩年來,投資本金已虧掉超過200萬元!」

 

原來林阿姨遇到的情況,就是高配息基金廣告上的警語:「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所以儘管每月都有利息入帳,殊不知本金已經慘賠。「我16歲學裁縫,後來開服飾店、幫人改衣服。但這幾年不好做,想說把店收起來。才相信理專買高配息型基金。」

=====以下我的看法=====

我在銀行的理專並沒有口頭上講[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如果要客戶自己看到這句話可能要是非常細心把所以DM和條款看得非常仔細的人,但通常警語都印的非常小字,小字要用放大鏡才看的到

我在DM上看到的債券組合寫的是高收益債券,請問有多少人知道它背後代表的是高風險?

================

【高息基金假象2】誤信理專老婦借錢買基金慘賠3成 學者:學會3招就能自保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16fin006/

林阿姨一開始單筆投入10萬元,看到每月都有利息入帳,慢慢對這項商品有信心;後來理專鼓吹她,投入100萬元買連結高收益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印象中投資好像都沒賺到錢,好不容易回本了,理專卻要我解約,說扣掉全部費用後,大概還賺2%。我不會算,只相信理專會提供專業建議,就照做了。」她一說到自己誤信銀行理專,害她賠掉大半老本,除了氣憤也倍感無奈。

 

保單解約後,理專慫恿林阿姨將房子拿去抵押、借款500萬元,其中400萬元投入兩檔配息誘人的南非幣及澳幣計價債券基金;「我只有小學畢業,對帳單也看不懂,理專跟我說,過去這兩檔基金獲利都能有16%、13%,保守一點也有9%…沒想到加上領到的息收,現在虧損還超過3成…」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要懂得貨比三家。「複雜的病不會只看一位醫生,購買金額龐大的金融商品,也不該僅聽信一位理專片面之詞。應多聽多看多問,才能比較出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

 

其次是不要妄想不勞而獲。「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財也是,得付出時間學習,才可能獲得應有的報酬成果;投資人不該將全部責任丟給理專,信任銀行能提供專業服務而不自己做功課,其實也是種逃避。」

 

最後,郭迺鋒提醒,不要忘了「高報酬含有高風險」,且就年齡、生命歷程來看,高風險資產應分散,永遠都要有資產配置概念。這些觀念雖是老生常談,但學會了就能自保。

=====以下個人看法=====

郭教授提出的第二點就是大眾最容易犯的問題,以為很輕鬆就可以不勞而獲,一開始只要餵點甜頭就會相信對方,然後投資更多錢,自己卻不做任何功課,叫客戶拿房子抵押把貸款的錢拿來投資真的是很夭壽、沒良心和專業的理專,為了佣金不擇手段,沒去考慮客戶能不能承受風險。

 

賺錢辛苦財務規劃就更要謹慎,如果自己有能力做投資,就不用靠理專還要被抽一手,投資是靠買賣價差獲取高報酬率;如果沒能力投資,那就做理財規劃,所謂的理財規劃是不會有高報酬率,因為它需要一段長時間有規律的存錢配息,慢慢增長財富。先認清自己是哪一種人?財務規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會投資請自己操作,不要買投資型保單,讓別人玩你的錢,還要被層層手續費剝削,自己找基金公司省略保險公司

 

如果你要理財,請買保證給付、保證利率、保證配息的商品,這樣你的財產才會增加

 

如果你要買保險,請買純保險,不要掛勾其他投資的商品,搞的複雜保費就貴丫

=================

【高息基金假象3】以為基金配息賺很大 真相是南非幣暴跌績效慘輸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16fin007/

台中一位張先生,接觸高配息基金10年,投資過的產品超過50檔「一開始,銀行理專都會強調,基金配息水準比定存高,想要保有購買力一定要投資,否則錢只會變薄。」但時間拉長,他看穿了配息型商品的真相,根本是上了糖衣的毒藥。

 

「最大誤區是,一般人只關心配息,卻沒算到高息貨幣貶值後的匯差,再來內扣費用耗血太重,投資成本昂貴,最後基金公司還會給銀行回扣,通路只會賣你佣金高的,而不是最好、最適合的產品。」他痛訴。
最明顯的例子是截至今年5月南非央行已4度降息,利率來到史上最低的3.75%,匯率因此跟著大幅貶值。儘管理專宣稱,基金一年配息至少9%,但近一年南非幣對新臺幣匯率貶值就超過25%,債息收益根本無法填補巨大的匯損坑洞。

 

張先生從虧損經驗中強化成基金達人,進而挑戰理專,「我最慘痛的教訓是,以為學會了計較手續費,但理專給你放大絕,介紹買手續費後收型產品,後來發現這產品根本是垃圾!


所謂手續費後收產品,指投資人申購時不用負擔3%費用,而是在基金贖回時扣款;但若持有一年就贖回,仍需扣手續費3%,持有2年後贖回,則扣款1至2%,依此類推,基金持有4年以上才是真免手續費。重點是,後收型每年還會多收取1%的分銷費。

 

很多人計較手續費折扣,以為購買「後收型基金」就可免手續費、降低投資成本,都是天大的誤會。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隱藏在基金淨值中的費用,每日扣款,一點一滴長期累積,都在啃食你的老本。

 
=====以下個人看法=====
這個客戶呈述的很血淋淋,去年我接觸一個客戶時,他說他覺得退休規劃很重要,要把錢妥善運用才能變大,我問他:你有做什麼規劃嗎?
客戶:最近跟一個專做理財規劃的顧問接觸,正在了解中 (這是在臉書一直打廣告說他們很會做理財規劃的公司,客群還有醫生,有客戶實證財務被改善了)
我:我很好奇他們都怎麼做?
客戶:秀手機給我看他和該顧問的內容,那個顧問把存款簿上的收支給他看,說你看每個月配息這麼多,如果投入資金更多,就會賺更多
我:那是南非幣耶(我眼睛超尖的),南非幣的匯率是不穩定的,而且我學姐很多客戶是南非人,他都說客戶才不敢把錢放在南非,反而在台灣這邊做退休規劃,在地人都不相信南非幣了,你還要去投資這個高風險的貨幣嗎?
 
後來我也沒跟這客戶連絡了,因為有些不對的客人不能強求,會變業障(尤其他強調他的保險業務會退佣,所以他幫那業務介紹客戶,我看到保單內容,超無言,果然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有些人不需要被救,因為睡著的人是救不醒的
=======================

【高息基金假象4】投報率超過6%才有賺 台大財金教授:才不去銀行當傻瓜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16fin008/

捷安達國際保經董事長吳鴻麟指出,目前美元債券殖利率約3%,喊出6%以上的都算高配息產品;但一般銀行申購手續費就要3%、基金經理費及保管費約1.8%,還有信託管理費0.2%,若買後收型還有1%的分銷費,算下來光投資成本就要6%了;等於配息低於這個水準,都很難獲利。

 

台大財金系教授張森林就引用知名財經部落客綠角所提出的數字表示,「透過美國券商購買全球股、債ETF,內扣總開銷費用不到0.5%;現在我也直接在美國券商開戶買ETF了,才不要去銀行當傻瓜。」

 

=====以個人看法=====

在[金融業者不能說的理財詭計]這本書,作者也是強調可以的話就在國外買商品,比在國內購買被剝削層層手續費便宜很多,但是這前題是自己要有做功課的能力,有看得懂英文的能力,不然你介面全英文,要怎麼買賣?我有公司員工認股的美國股票,給我的全部資料都是英文,連我都要花時間上網認真看還會有點霧沙沙,一般人真的有點難度。

 

但是也不是沒這能力就放棄投資,至少可以研究台灣的股市,去做資產分配,總比都不做來的好

============

【高息基金假象5】肖想活著領息死了保本 專家批投資型保單:老人不宜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16fin009/

台中吳先生,從事財務顧問多年,處理過不少投資型保單爭議案例。「銀行理專最常用的話術是,連結高收益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活著可以領息,死了可以保本,大部分的人只要聽到高配息,眼睛就亮起來;以為只要配個幾年就能回本,拜託不要笨了!天底下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好康的事。」

 

他痛批高配息產品背後亂象。「很多客戶被高息二字蒙蔽,根本不知道每月銀行帳上收到的利息,幾乎有8成以上都是自己的錢;投資高費用率的基金,然後再把自己的錢還給自己,這件事真的非常愚蠢。

 

=====以下個人看法=====

活著領息,死了保本-->這句話真的對台灣人無敵,好多人都有這個迷思

 

在保險商品中—終身醫療險、終身手術險就是這樣的概念,理賠有上限,如果死了會退[總繳保費減已理賠金額],這不就是拿你自己的錢賠給你的概念嗎?真正遇到醫療事故時賠的又少,但每年繳的保費卻很高,可是大家都被終身給蒙蔽的理智,請問你的終身是幾歲?大家都默名的想自己會活到100歲,超怕買實支實付的只賠到70,80歲就沒有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真的80歲時你還要動手術嗎?你還會積極治療嗎?還是選擇安寧?再來終身真的是80歲以上嗎?每個人的終身都不一樣,劉真的終身是43歲,豬哥亮的終身是70歲,我有一個朋友終身是31歲,你覺得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終身嗎?除非自殺吧

=======================

【高息基金假象6】低利借錢投資亂象多 學者:罰太少銀行根本無感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16fin010/

安達國際保經董事長吳鴻麟分享身邊友人經驗,「朋友是國營事業董事長,近期他太太買了一張投資型保單,詢問我的意見。資料顯示,產品年化配息率約6%,但計算過去一年基金淨值掉了8.5%,不但沒賺到息,反而還倒賠2.5%。」他直言,尤其對退休族來說,透過投資型保單來增加收益,更將陷入蠟燭兩頭燒窘境

 

吳鴻麟解釋,投資型保單身故保險金計算,是以投資標的淨值與保險金額取高者給付;一旦投資發生虧損,保單淨值低於保險金額時,就必須負擔保障費用、即「危險保費」。「老年人危險保費較高,若遇上投資失利,危險保額缺口擴大,此時不但拿不到配息,還要負擔沉重的保費,更不要說把房子拿去抵押借錢出來投資,還必須償還本金及利息。」他提醒。

 
=====以下個人看法=====
我看過好幾份投資型保單,當我問你為什麼買這個?回答都是有保險又可以投資賺錢
我問:有賺到錢嗎?
大都沒有在看投資報告,或者看到現在是正的報酬率,就回我有賺錢
當我把保單淨值攤開和總繳保費相比,通常都是虧損,有的還腰斬
而且保險額度,是採自然費率,當愈老時危險保費貴到不行,那時會想付嗎?為了什麼而付?
現在就虧損,未來呢?還在期待它是退休金來源嗎?
有些時侯單純會比較好
保險就買純保障
投資就去找專門投資的商品
不要不做功課就想要一魚二吃,然後根本看不懂條款,只聽業務講,說真的你的業務有逐一跟你講條款內容嗎?真的講完你就不會買了
=============
 
以上新聞只截部分內容,要看完整內容請點連結到新聞頁面觀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配息基金 投資型保單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ndy104 的頭像
    mandy104

    實現夢想的冒險旅程

    mandy1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